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yushuwu3.com

第1157节(2 / 3)

加入书签

接关系着农耕与税赋。严厉一点,也是为后世铺路。只要不受贿,不藏私,任何人都不需要惧怕这些。当然,只惩不奖并不符合国子监的做派,清丈是个苦差事,可以适当给予嘉奖。”

叶灵儿搁下茶碗,轻声说:“眼下国子监要分南北,北平与南京两个国子监在短时间内均无法达到满员,不妨借此机会,降低国子监门槛,对于参与清丈的府州县学生员,可以在参与结业晋升考试时,适当给予二十至五十分。”

胡濙惊叹地看了一眼叶灵儿,这个永嘉学派的女娃娃了不得。

南京国子监并不是所有人全部转移至北平国子监,而是在自愿向北的基础上进行考核,择优而入。这也意味着北平国子监在人才汇聚上胜过南京国子监一头。

分家之后,人少了,不利于完全的教育。在这个关头,降低国子监门槛,将一些府学里面出色的生员早点引入到国子监以作补充,是一个绝佳的对策。同样,县学生员也可以借此机会进入府学。

在考核分值上倾斜,就等同于对其晋升之路开门,对于府州县学的人而言,想来没有人会拒绝这个诱惑。

夏原吉拍手称赞:“永嘉学派的思想在国子监有一批追随者,他们又将这些思想用于各院之中,掀起了不少风潮。这门学问与智慧,着实令人惊叹。”

叶灵儿盈笑,谢过夏原吉的夸赞之后,继续说:“分值倾斜只是一个手段,但眼下清丈土地在即,我认为,国子监需要在标准上进行统一。”

“标准统一?”

夏原吉凝眸,不理解地看向叶灵儿。

匠学院院长周昌肃然地点了点头,起身道:“夏尚书,标准统一是眼下国子监,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教育中面临的最大障碍,它阻碍了国子监进一步研究。标准的确定与细化,已迫在眉睫。这一点可以借此机会,确定下来。”

“说清楚点。”

夏原吉云里雾里。

周昌严肃地看着夏原吉,沉声:“再一次统一度量衡!”

再次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

夏原吉沉默了。

自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这一片土地之上的度量衡虽时不时变化,但整体上还算是稳定与统一的,没有出现各地度量衡上天差地别的情况。

西面的切糕是三斤,跑东面检查下还是三斤,不存在你切了三斤,换个地方称下就成了八两。

稳定王朝各地度量衡通常是一样的,一尺是多少,一丈是多少,一斤是几两,一里有多远,朝廷都会给予规范,百姓们也都习惯了。

虽说改朝换代时尺寸等有一定幅度的改变,斗石分量也不完全一样,但一个王朝,一个时期,度量衡必然是固定且规范的,多数情况下不同行省或府州县里面不存在混用度量衡的问题。

大明也一样,老朱时期早就确定过规范了,度量衡在全大明疆域内并无问题。

夏原吉看向周昌,这个公输巧亲自选出来的院长,得意的大弟子,他既然说了度量衡的问题,必然不是寻常的尺寸斗石问题。

李志刚见夏原吉有些不解,便站出来解释:“随着国子监各方面的研究深入,度量衡上不统一,缺乏标准确实是极大的问题。眼下朝廷施行的度量衡足够满足百姓日常所需,但对于国子监的研究来说,不够,远远不够。”

夏原吉虚心求教般问道:“具体说说。”

李志刚看向周昌:“还是你来说吧。”

周昌并没有推脱,直言道:“以里程来论,《大戴礼记》记载,三百步为里,《度地论》云,三百弓为一里。周时以六尺为步,一里是一百八十丈,唐及以后,皆是五尺为一步,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

“朝廷在测里程时,往往以人步量为主,找个人走个三百六十步便是一里,但这个标准是不对的,每个人的步幅不同,每一次迈出去的距离也不同,城外十里,实际上可能不到十里,也可能是十里还多,并不标准。”

夏原吉点了点头,这一点确实存在,只不过影响并不大,多走几步路还能锻炼身体,少走几步路也能休息休息,不需要太在意吧?

周昌严肃地说:“夏尚书,标准不规范,带来的问题极是严重,对百姓来说不影响,可对国子监影响太大。就以火车来论,他半个时辰走多少里程,多少煤炭能走多少里程,多少速度走过多少里程,必须有一个精准的衡量,一旦计算错了,火车很可能无法做好制动,可能停在尚未进入站台或穿过站台处。”

夏原吉脸色终于变得凝重起来,认识到了度量衡标准确定的重要性。

周昌指了指地面,又指了指衣襟,沉声道:“朝廷在尺度上的标准并不规范,还分了营造尺、裁衣尺、量地尺三种,营造尺与量地尺基本一致,可裁衣尺却是另一个尺寸。随着国子监深入研究,许多尺寸也不够用了。比如时刻问题,时辰、半个时辰,四刻,三刻、两刻、一刻,这些都不好用于计算。”

“总不能这边计算着,那边安排人去盯着日晷看刻度。一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