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yushuwu3.com

第214节(1 / 3)

加入书签

结果清明节过去,天气渐热的时候,南宫易来了!

这家伙不止是一个人来的,还带了十几号人,拉着十辆大车过来,拖拖拉拉的跟长虫搬家似的,而且一来直奔老王家,找温润了:“弟弟唉,哥哥我来啦!”

温润出门一看到他,就有些傻眼了:“你这是个什么打扮?”

“这可是武举人的装扮!”南宫易特意转了一圈儿:“咋样?”

这武举跟文举一样,每三年举行一次,与文科举并行。

凡通过基层考试即获得武生资格,可以参加武乡试;通过乡试的即为武举人;之后在参加朝廷举办的会试和殿试中,最终选出三甲,授予官职。

比起文试科举的千心万难,武试科举之后,待遇比文试高多了。

本朝开国之初,明确规定,一甲进士(包括状元、榜眼、探花)授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之武官职位,不用与文科一样观政,要知道,观政的时间可是三年,三年之后还要考庶吉士,考不过的就等着授官外放,不过应该没什么好地方可以当官,品级也不会太高。

考过了的还要被挑选一轮,然后叫散馆,最后才是朝廷考虑授官的事情。

武科就不同了,只要殿试,一甲一名(状元)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二、三甲进士授三等侍卫及皇城侍卫,获得这些官衔后,再到兵部选实职官。

可就算是如此,文科发展的还是比武科好。

武科就有些弱势了,哪怕待遇好,也没什么人考。

想要武举,一般都凑不够人数,所以这武举,有的时候考,有的时候还没得考呢,因为人数不够!

虽然武科的比较高,可大家一般都是文科生,武科这边是真的不好考。

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哪个都想要“独占鳌头”,文科大不了重考,武科就算是重考,也容易受伤,有些人还被致残,甚至是死亡。

武试的死亡率,可比文科高了好多倍。

就算不死,致残也够呛啊!

所以除非对自己的武艺有十足信心,否则是不会考武试的,另外武试需要花钱也是文科的数倍。

故而考中武试的人,全都是家底丰厚之辈。

也是,没有个好家底,这练武可比文科费钱多了。

且武试也是要答卷的,也不比文科差多少,温润知道南宫易认识字儿,但是读书上就差了很多,不过他年前最喜欢待的地方,除了陆氏医馆,就是王珺的书房……反正王珺那个时候也没在家,书房里的东西,可比温润的书房少多了,他跟王珺一样,最讨厌看书了。

但是他看兵书还是可以的,结果这就武举人了!

“你考了武举的试?”温润太惊讶了。

武试啊,不管是什么考试,那也是试。

“武举基本上仿照文举办法,考试科目和内容也能够结合军中实际,先阅其骑射而试之,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这对哥哥我来说,小菜一碟啊!步射以九斗到一石三斗之弓力,马射以六斗至八斗之弓力,看参试者能否射中靶子;跷关、负重都轻巧的过了;另外再加上兵书和韬略也有了。武举的出身和任官也都仿照文举,基本差不多。”南宫易扬眉吐气的道:“咱现在也有了出身,正儿八经的武举人!而且还是个解元,高兴着呢。”

跷关和负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举重和耐力测验。

“大哥挺厉害的呀!”温润夸奖了一下这个义兄。

“那是!”南宫易这个嘚瑟,就别提了。

武举的确是少见。

但不代表没有啊。

他这么膨胀,温润干脆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我记得,明朝后期的著名大臣熊廷弼,本来是武举乡试第一名的解元,后来为了证实自己的才能、洗刷武举的名声,他又参加了文举并中了解元。所以,他的大堂上有”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的对联,大大地扬眉吐气了一番。”温润斜着眼睛看着南宫易:“大哥你这么能耐,不如也学一下这位熊大人啊?”

“什么狗熊不狗熊的,老子考个举人就行了呗!”南宫易才不傻,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少在那里起哄架秧子,来你家有正事呢。”

“说吧!”温润无奈的擦了把脸。

其实,古代的军中,真正值得炫耀的出身,是行伍,是军功累计上来的位置。

而不是走科举路线,这样的出身,只能是个混军伍上的,而不是武举这种形式。

整个历史上,虽然武人们武艺高强,甚至是武艺过人,可可历史上真正武举出身的名将却是凤毛麟角,只有郭子仪、戚继光、熊廷弼三人。

而且可笑的是,从武举出现开始,一直到被废黜,历史上的诸多名将,很少有人是通过武举起家的,基本上都是军伍起家。

看来实战,才是最重要的啊!

“你看我都这样了,是不是有资格去求亲了?”南宫易道:“我连聘礼都带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