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yushuwu3.com

第55节(2 / 3)

加入书签

就乐了:“走了也好,免得以后找我麻烦。”

穷不与富斗,民不与官挣。

温润这功名,虽然是自己的,可终究是有那么一段经历,万一这事儿平静了几年,县令大人再给他来个秋收算账,他也怕啊!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真要动了心眼子报复他,温润自己觉得应该能应付,但也肯定消耗他的精力,何况他这也是拖家带口。

县令换人了,也挺好。

“不会,大人们都心胸宽广。”吴山长一直以为,报喜的没上门,是因为温润换了户籍和地址。

这种事情虽然很少发生,但不代表没有发生过。

差役,也是“役”,对于吴山长来说,都是一样的,看不上眼的人。

觉得他们蠢笨,无知,又小人行径。

根本没多想,这内里可能有别的原因。

“您老说的是。”温润不打算多说,但是听吴山长这意思,县令大人不是被罢官免职,就是降级处理了,不管怎么看,以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这辈子八成都回不到永宁县了。

不是八成,九成九的可能!

古代连出个远门都诸多不便,何况是在职的官员了,按照这个时代的规定,官员不能在官员出身的户籍本地为官,也就是家乡当官,要在异地为官。

这种制度,就是“回避制度”。

古代不像现代,这个时候宗族啊,乡情啊,都非常的浓郁,因为他们几乎世世代代都在一个地方居住,所以朝廷在任用官员时,为防止徇私舞弊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性措施。

要求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科场回避,诉讼回避等等。

说法很多,并非是你给钱买个官儿,就完事了的,买官还大有讲究呢。

何况是真的手握实权的官员了。

“新上任的县令大人,据说要过了正月才能上任,但是府城驿馆那边来了消息,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要在府城举办一个文会,要各个县去几个人凑个热闹,我们这里就想着,举办个年会,看看谁去合适?”吴山长摸着胡子,悠然神往的道:“文会也就府城那边热闹一些,咱们这里是举办不上的,每年也就趁着过年的时候,凑在一起过个年会。”

文会起码要有文人雅士参与,文人有,但是永宁县是真的没有雅士。

勉强吃饱肚子的平民百姓们,哪儿有时间去“雅”啊?

县城就那么几家大户,还有各个村子里的几个富户,就没别人了。

文人好培养,雅士就难了。

所以吴山长才会羡慕府城的人,可以举办文会。

但凡是上了岁数的读书人,知道自己进益无望,多半会羡慕那些闲云野鹤一般的名人雅士。

可惜的是,吴山长也不是什么名人雅士。

最多算是一个山长,他还是县城里的“教谕”呢。

要不然,他也不会当上这个山长。

所谓的“教谕”,其实就是负责县学书院,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另设训导数人,也就是那俩先生,他们就是“训导”,官面上不能叫“先生”,但实际上,学生们就喊先生。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

县学书院里没有约聘教员,因为没那么多学生要教。

只有三位先生在,人手足够用了。

府学那边也有书院,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

学官与诉讼无关,以“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就是所谓的“清贵官员”,也就是清流。

且这样的书院,授课以孔孟学说为主,所以称为“儒学”,分府、厅、州、县四级,供生员读书,多系官办。

私办的现在都少见了,只有那些大的书院,有本地豪族富商支持,且有办学多年的经验,才会被朝廷承认,比如四大书院,八大族学等等。

教谕是正八品的官职,可惜的是,这个官职什么都干不了,只能教书育人。

“文会现在离我们太远了,还是先看看年会再说吧!”许攸道:“我们可以在年会上提出来,谁有时间就去,别挑三拣四的了,山长,咱们这里,能去的人少。”

吴山长叹了口气:“是啊,能去的人少。”

今年又不是乡试之年,,明年才是呢!

“要我说啊,不如不去,在家好好地读书,明年是乡试之年,要是真的想去,明年去呗!在那里也能以文会友,看看其他县的考生,交流一下读书心得。”温润在原主的记忆里,没有发现什么文会的记忆。

但是年会有过几次,但都不是很清晰,因为原主的性格十分内向且老实,在书院里并不凸出,只是学习好而已。

“你说的也对,但是这个机会,万一有人想去呢?”吴山长道:“还是年会上再谈此事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