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yushuwu3.com

第143节(2 / 3)

加入书签

对此李治应允。】

【于是在麟德二年,即公元665年十月,李治率领文武百官,扈从仪仗,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

【武则天则率内外命妇随行,当时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首领和使节,可谓是十分隆重并且轰动一时,也是由此,武则天的影响力便也一下子更扩大了起来。】

“代替公卿而由自己来充当亚献?”

听到这里,刘彻瞬间就笑了出来——

以孝敬婆婆为理由,代替公卿充当亚献。

啧啧,这理由倒真是找的好,找的“正当并且充分”,关键是那李治还同意了。

如此由那位唐高宗李治来祭祀昊天上帝,再由这位武则天亲自祭祀皇地祇等,其影响力可不就是一下大了起来。

【这个时候,每当李治理政,武则天便已然是——

“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

【而在李治封禅泰山,武则天充当亚献之后,于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则称为天后。】

【首先,我们从以上这些来看,其实武则天在当皇后时期,对于参与政事便很有想法,也可以说是有很积极的举动,当然,这其中必然是少不了李治的认可和支持,以及对其的放任等。】

【虽然《资治通鉴》记载称——武则天最初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而李治力排众议,坚持立她为后。

待到武则天得志后,“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李治不胜其忿,于是麟德元年,即公元664年,宰相上官仪请求废后,李治亦以为然,即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但是在左右侍从及时奔告于武则天,即武则天立即到李治面前自诉之后,使其“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李治又因为担心武则天怨怒,由此竟是哄骗她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所以尽管李治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但终究还是重视武则天的情绪占了上风。】

李世民:“……”

他实在是忍不住转头,看向被长孙皇后抱在怀里的李治。

这时候九岁的李承乾和八岁的李泰也都已经到了,两人也是不约而同的看向正嘬着手指的弟弟。

李承乾沉默不语,不知心里在想些什么。

李泰倒是张了张嘴,好像想要说些什么,不过看李承乾不说话,他也就立即又闭上了嘴,最终什么话也没说。

这边李世民敲完李治的脑瓜壳,待李治哭着被长孙皇后抱在一边哄着后,便又转过头看向他的长子。

但这会儿也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毕竟对于未来怎么是雉奴当上皇帝,现在他也是什么都不清楚,于是只能在心底叹了口气,只希望天幕在之后能够为此揭秘,这究竟是因为什么缘故,才导致未来竟是如此?

不过话说回来,他倒是没想到雉奴竟是也有治国之能。

李世民一边又是叹息一声,一边再凝神听天幕继续往下说道——

【废后的事情不了了之,所以之后李治对于武则天的参政,倒是没再有过什么。】

【然后就是封禅和称天皇天后等,不过这中间给大家科普一个点。】

【就是我国现在的著名景点——洛阳龙门石窟,其中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就是于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四月,由武则天以两万贯脂粉钱,资助僧侣历时三年九个月完成的。】

【后来武则天在执政期间,其宗教政策也是以尊崇佛教为主。】

【而且有记载称卢舍那大佛,其实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而雕刻的佛像,这其中也是有其政治意义在的。】

【于是在两年后的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其对政事的参与便更加顺理成章——】

【如还是这一年的十二月,武则天上建言十二事,便被李治悉数采纳,并且下诏颁布施行。】

秦王宫。

嬴政不禁对比了下之前那两位临朝称制的太后,想那吕雉和邓绥在当皇后之时,恐怕也不是没接触过政务,但和这位武则天一比,可真是骤然间就显现出了差距来。

当然,这其中就不得不说那位唐高宗李治,可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主要原因。

就……让嬴政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这怕不是个情种吧??

不过那武则天上表的建言十二事又是什么?

【说起建言十二事,是武则天提出富国强民的十二条政策。

该政策为普通百姓和中下级官员着想,为他们争得利益,赢得了绝大多数百姓和官员的拥护。】

【而这十二条,归纳起来是四大政策:一是富国强民,二是善用人才,三是笼络百官,四是提高妇女地位。】

【可以说,武则天正式步入政坛后,风波迭起,颇不平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