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yushuwu3.com

第五章 民俗风物(9 / 9)

加入书签

装饰品等,也让国内外的游客流连忘返。

汗·哈利利市场内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富有埃及特色的所有东西。

如果说金字塔和埃及博物馆是埃及古文明的代表,那么开罗新城区则是上百年殖民化的西方代表,而汗·哈利利市场必然代表着古阿拉伯世界。这里没有欧式建筑,有的只是破落的清真寺和店铺,墙壁上依稀可见名贵的大理石花纹,高高的窗棂上有着中世纪最华美的雕刻,历史的繁华在这里没落,不起眼的店铺承载的不仅是文化和习俗,更是历史。

和别的国家不同,埃及是一个恐怖活动频发的地方,埃及政府为了保护市民和游人的安全,在各处都加强了警察巡视,开罗的汗·哈利利市场尤甚。这里的警察装备更高,拥有警棍和短枪,可见当地政府对汗·哈利利市场的重视和保护。不仅如此,你若是身临其境,可能还会发现,周围的游人中竟然有人拥有着锐利的眼神,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却不曾购买任何东西,那么,这人大概就是便衣警察了,他们混迹游人当中,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便出手如电,往往游人们尚未感知,危险便消弭了。

建造于16世纪的汗·哈利利市场建筑

中埃文化交流概况

中埃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868~905年我国唐朝和埃及屠龙王朝时期。但由于两国相隔甚远,交通不便,交往时断时续。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中埃两国各方面关系包括文化关系的发展。1955年5月,埃及宗教事务部长巴库里(曾任埃中友协第一任主席)率领第一个埃及政府代表团访华,签订了《中埃文化合作会谈纪要》。这是1956年5月30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前的第一个协议。

开罗博物馆

1956年3月,以包尔汉为首的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访埃,历时50多天,受到埃方热烈欢迎。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埃及共和国文化合作协定》,从此开始了两国文化交流合作的新纪元。1979年4月,埃及文化代表团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埃文化合作协定执行计划》,并建立了每三年签订一次文化合作执行计划的机制,文化交流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此后,文化交流执行计划的签订从未中断。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两国政府及民间友好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原中国文化部长朱穆之、王蒙,原文联副主席尹瘦石、李瑛,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等先后率政府代表团访埃;埃及方面,先后以作协主席阿巴扎,艺联主席瓦赫贝,最高文化委员会秘书长贾比尔·欧斯福尔,文化部长法鲁克·胡斯尼等为团长的埃及高级文化代表团亦访问我国。

1996年5月,中埃两国政府签署《1996~1999中埃文化交流合作执行计划》,更加推动了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两国政府文化代表团互访频繁,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1995年至今,原国务委员李铁映,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原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原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孟晓驷,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田聪明,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原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赵志宏等先后率团访问了埃及;埃及方面,埃及艺术联合会主席瓦赫贝,《金字塔报》主编易卜拉欣·纳菲伊,埃及最高新闻委员会副主席贾瓦德,埃及文化部文化宫总机构主席曼赫朗,埃及最高青年体育委员会执行机构副主席希娜·赫拉芙等也先后率团访华。

2000年12月14日,《2001~2004年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再次于北京正式签订,进一步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的稳定发展。

中埃两国友好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埃及访华团组明显增多。仅2000年一年就有5个艺术团组,共100多人赴华参加中国各种大型国际文化节演出活动。埃及文化部副部长古内姆先生表示,该年度埃及派往中国的艺术团组的花费高达100万埃镑,这在埃及对外文化交流中是空前的。

此外,中国每年还定期派团参加埃及的一些国际知名文化艺术节,如伊斯梅利亚民间艺术节、开罗国际图书节、尼罗河儿童歌唱节、开罗国际电影节(该节已于2001年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结为姐妹电影节)。今年我国还首次派遣空政话剧团“霸王别姬”剧组参加了开罗实验戏剧节,并获得了最佳表演和最佳女演员两项提名奖。

两国友好协会、青年、文学、文物、体育等团体单位也一直保持定期交流的机制,交往势头良好。

中埃两国文化交往不仅有着深厚的根基,而且也有着广阔的前景。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任务。两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过去几十年来,两国政治关系不断密切,文化往来日益频繁。无疑,今后两国的文化交往将会日益加强,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