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yushuwu3.com

第1521章 改变游戏规则(1 / 2)

加入书签

也难怪莫德里奇会如此态度。

作为从苏联时代过来的职业军官,莫德里奇的见识可不是在场那些外军观察员能比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当时的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元帅便推动过一次苏军的军事改革,旨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苏军的单项战场透明,进而令苏军可以毫不费力的在进攻中获得胜利。

所以从那时开始,可以如同积木一样随意拼接的模块化装备和编制便被苏军提上议事日程,成为七十年末和八十年代初的主流。

然而由于奥尔加科夫元帅的观点过于新颖和超强,导致很多想法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再加上苏军入侵阿富汗,导致经费吃紧,无力承担庞大的研发费用。

至1984年奥尔加科夫元帅被免去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后,这项很有前瞻性的军事改革也就戛然而止了。

不过苏联终止的改革并没有就此消亡,反而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国落地生根,最终形成了美军1986年版的军队编制计划纲要。

而后通过入侵格林纳达,利比亚“黄金峡谷”行动等一系列局部军事冲突,将这套军事改革再次细化,加强;最终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当中向世人展示了美军超越时代的战斗力。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美国陆军灵活多变的战斗编成方式,两个机步旅一个装甲旅就是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两个装甲旅,一个机步旅就是装甲师或装甲骑兵师。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这些旅级战斗队以及下属的营级战斗队是可以根据战场形势随时调整编组的,这便是美军引以为傲的模块化编组。

由此延伸到武器装备上,美军也希望能够做到一车多能,一机多用,一船多型,一弹多效。

于是地上跑的有了史瑞克轮式战斗车辆,以此为平台,加装不同模块可以形成步战车、反坦克突击车、支援榴弹炮、战场救护车甚至是工兵维修车。

天上飞的有了f—35,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一机三型,绝对是航空器中的前无古人的旷世之作。

水上游的有了濒海战斗舰,多装垂发模块就可以化身防空对地攻击作战舰艇;加强声呐和反潜武器那就是妥妥的反潜高手;放上排雷装置,又能无忧无虑的专心扫雷。

至于炸人的,那就是根据k82航弹衍生出来的各种精确制导武器或超视距攻击武器了……

总而言之,美国人是将模块化研究到骨子里去了。

既然如此,无人机这个领域美国人同样是不能放过的呀,所以早在九十年代中期,美国的相关学者就提出几个模块化无人机的构想。

那场面就跟多功能螺丝刀换刀头一样,赋予了无人机更大、更广阔的任务边界和战术可能。

甚至有位美国专家甚至提出,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研发一套系统,可以令多批次无人机拥有各自独立的运行能力,就如同鸟群一样,可以自由的散开、组合,发现目标后即可告知后方指挥部,也可根据指令独立或集群式攻击。

且这样的无人机可以根据不同场地、不同任务、不同环境更换成不同的光电探头、通信系统、杀伤战斗部等,形成多层次、多种类的模块化作战方式,从而令未来的战争更富有进攻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己方的伤亡。

这还不算,那位美国专家在那次小规模论坛上甚至预研,未来十到十五年内,美国就可以将这种看似科幻的作战模式应用到实战当中。

当时这位美国专家的演讲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其中便有当时担任俄国驻美国武官处副官的莫德里奇。

只是当时的莫德里奇不知道的是,现场还有一位匿名的重量级人物,那就是中国腾飞的总工程师,林光华。

其他人如何反应不知道,反正当时的林光华是被震撼到了,以至于这位从无人机起家的总工程师在听完那位美国专家的演讲后都有些自惭形秽。

干了十多年的无人机了,型号推出了十多个,居然在理念上跟美国的业内存在这么大的差距。

那种多批次,多任务属性的模块化无人机难吗?

对其他人或许很难,但对林光华来说只不过有些小麻烦而已。

要知道中国腾飞过去十年里一直致力于无人机蜂群技术的研究,并且也在探索无人机多任务方式的实际应用。

就比如说攻击系列无人机,以及防止以色列的“哈比”反辐射无人机,中国腾飞都在其基础上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战斗部和打击组合。

与此同时,特在ty系列无人机上应用不同的光电吊舱、雷达吊舱以及通信吊舱以应对不同种类的任务。

将这三者融合在一起,不就是所谓的模块化无人机了嘛!

所以对当时以访问学者在美国求学的林光华来说,关键的不是实现的应用技术,而是超前的思想理念。

好巧不巧的,这位美国专家给了林光华一次头脑风暴和思想上的pua,让林光华茅塞顿开的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